習近平總書記對本企業本行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原創 發布日期:2023-07-11 瀏覽次數:
(種業篇)
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要舍得下氣力、增投入,注重創新機制、激發活力,著重解決好科研和生產“兩張皮”問題,真正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一項工程科技創新,可以催生一個產業,可以影響乃至改變世界。袁隆平院士的團隊發明了雜交水稻,促進中國糧食畝產提升到八百公斤以上,不僅為中國解決十三億多人口吃飯問題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推廣到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埃及、馬達加斯加、利比里亞等眾多國家,使那些地方的水稻產量提高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為人類保障糧食安全、減少貧困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4年6月4日,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
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海南熱帶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十分寶貴。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 “南繁硅谷”。
——2018年4月11日-13日,在海南考察時的講話
我經常講,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害是種子和耕地。
近些年,我國種業有很大進步,水稻和小麥品種可以做到自給,但總體形勢依然嚴峻。種業企業綜合競爭力不強,國產種業研發能力同國外差距較大,部分種子大量依賴國外進口,一旦國外種子斷供,我國部分農產品可能面臨無優質種子可用、種質退化、影響供給安全等難題。此外,假冒偽劣種子亂象滋生,許多本土優質品種還在快速消失,非法國外種子擴散等問題時有發生。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對育種基礎性研究以及重點育種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2020年12月16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耕地就那么多,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國都在搶占制高點。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們絕不能落后。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我反復思考,感到有一條必須明確,就是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我在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專門強調了這個問題。這設備那設備,這條件那條件,沒有良種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大豆等種子講了多少年,但突破進度還是很不理想。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術的干勁,明確方向和目標,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早日實現重要農產品的種源自主可控。有關部門要在嚴格監管、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研發應用。要加快打通科技進村入戶的通道,促進政府公益性服務和市場社會化服務協同發力。既要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也要加快補上烘干倉儲、冷鏈保鮮、農業機械等現代農業物質裝備短板,特別是要加大農業重要裝備自主研制力度,加強動植物防疫檢疫體系、防災減災體系等建設。
——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2021年5月13日,在河南南陽實地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運行和庫區移民安置等情況時的講話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2021年7月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的講話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業科技高峰。
——2022年4月10日,在海南考察時的講話
水稻良種育種周期長,需要反復試驗篩選,我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艱辛努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老百姓豐衣足食作出了重要貢獻,功不可沒。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靠農業專家,也要靠廣大農民。要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把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時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對本企業本行業的
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漁業篇)
充分發揮捕撈業的優勢,就要積極發展遠洋捕撈,這是我們發展的重要舉措。
釣魷魚和釣金槍魚創造的價值還是比較高的,還可以帶動一批勞務。關鍵還是要進行大的投入和基數改造,需要一定的積累,給予一定的扶持,充分發揮我們省的一些大集團的帶動優勢。
要調整結構,捕養并舉。養殖業要規模化、集約化,爭取取得重大突破,一個是廣度,就是說我們現在灘涂、淺海利用率不高,要擴大利用率。再一個要搞基數改造,發展大網箱,這里要解決好投入問題和體制問題,一家一戶做不大規模。還要選好當家品種,養一個便宜貨,賣不上好價錢,市場不對路也不行。
發展深水網箱養殖是個大課題,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家一戶的養殖雖是我們的鼓勵方向,但與規模效應不匹配,要用于創新,從養殖苗種到投資、加工、銷售,探索出一條適應深水網箱發展的路子來。政府部門要在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對深水網箱的科研經費要予以傾斜。
——2003年1月6日,在舟山調研時的講話
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實施這一重大部署,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海洋經濟已經成為臨海國家經濟增長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領域之一。
——2013年7月30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
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2018年3月8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2022年3月6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時的講話
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2023年4月10日,在廣東湛江考察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時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對本企業本行業的
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畜牧業篇)
要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步伐,探索一些好辦法,幫助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利潤效益,真正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
——2014年1月27日,在錫林郭勒盟調研考察時的講話
讓祖國的下一代喝上好奶粉,我一直很重視!我國是乳業生產和消費大國,要下決心把乳業做強做優,生產出讓人民群眾滿意、放心的高品質乳業產品,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乳業產業,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業品牌。
——2017年1月24日,在張家口旗幟嬰兒乳品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作出的重要指示
用好這一機遇,真正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
——2017年6月,在調研考察山西時對做優草產業(飼草料資源)作出的重要論述。
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鄉村牧區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廣大農牧民的生活家園全面建設好。
——2018年3月5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發表的講話。
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違法違規生產疫苗行為,性質惡劣,令人觸目驚心。有關地方和部門要高度重視,立即調查事實真相,一查到底,嚴肅問責,依法從嚴處理。要及時公布調查進展,切實回應群眾關切。
確保藥品安全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義不容辭之責,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以猛藥去疴、刮骨療毒的決心,完善我國疫苗管理體制,堅決守住安全底線,全力保障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安全穩定大局。
——2018年7月23日,對吉林長春長生生物疫苗案件作出的重要指示
要加快推進生物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推進生物安全領域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國家生物安全戰略科技力量,健全生物安全科研攻關機制,嚴格生物技術研發應用監管,加強生物實驗室管理,嚴格科研項目倫理審查和科學家道德教育。要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在尊重科學、嚴格監管、依法依規、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生物制藥等領域產業化應用。要把優秀傳統理念同現代生物技術結合起來,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集成推廣生物防治、綠色防控技術和模式,協同規范抗菌藥物使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1年9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2022年全國兩會,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丹馬場重要指示精神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甘肅并專程到山丹馬場視察,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山丹馬場場史館,了解了山丹馬場歷史沿革,聽取了山丹馬場四大產業發展情況介紹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保護等情況匯報,和一場牧工進行了親切交談,在草原上觀看了萬馬奔騰的景象。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給予充分肯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年來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還是大見成效。走到這來看一看,才能感受到祁連山生態保護的作用、生態屏障的作用,這是國家的戰略格局,新發展理念在你們這里得到最好的體現,繼續把它向前推進。我們發展到這個階段,不能踩著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引導,綠水青山可以成為金山銀山。”
“要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產業,保護好寶貴的草場資源,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永遠造福草原各族群眾。”
“當年這里是開疆拓土的地方,山丹馬場以前為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現代國防已經由武器代替,不再需要軍馬,但是還要為培養出我們國家自己的賽馬做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對本企業本行業的
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農業服務業篇)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要統籌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用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要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2016年5月23日,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的講話
我反復講,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糧食可以從國外買一些,但不能指望靠買外國糧食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決不能在吃飯這一基本生存問題上讓別人卡住我們的脖子。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提高油料、大豆產能和自給率。
——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農田就是農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用途管制,規范占補平衡,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推進撂荒地利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農田必須是良田,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分類改造鹽堿地,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2022年3月6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時的講話
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在海南考察時的講話
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好,在糧棉油、果蔬生產等方面優勢明顯,要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要落實好黨中央支持兵團發展的政策,發揮兵團優勢,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因地制宜發展優勢農產品、壯大優勢產業,促進農牧業綠色高效發展。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在新疆考察時的講話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在陜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陽市考察時的講話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賡續農耕文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當前,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科學謀劃和推進“三農”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不搞脫離實際的面子工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鉚足干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